弘章投资合伙人孙冶:预制菜的千亿市场,仍有5倍增量空间

观潮新消费观潮新消费2023-05-10 10:57 人物
对比美、日预制菜行业发展路径,中国预制菜尚处于导入期,市场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23年5月5日至7日共同举办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峰会。

作为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峰会的主题活动之一,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产融共创研讨会于5月5日下午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研讨会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主办,邀请专业投资机构弘章投资,以及银食、小牛凯西、珍味小梅园、赛迪研究院、顺丰集团、怡亚通供应链等各具特色的预制菜产业链上下游优秀企业同台论道。

会上,弘章投资合伙人孙冶发表了《中国预制菜产业投资趋势解读》主题演讲,他表示:“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产品差异化带来的盈利能力强、多场景适用单品规模大的品类是预制菜赛道微笑曲线的两端,可在其中挑选潜在专业化细分龙头。此外,对比美、日预制菜行业发展路径,中国预制菜尚处于导入期,市场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编辑整理:

感谢梁平政府,也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弘章投资成立于2012年,专注深耕消费行业,长期专注行业高成长企业,深入挖掘产业中未被资本过度追逐的“隐形冠军”,我们过往投资的很多项目都与吃相关,有非常深的渊源。而在预制菜产业中,就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可以被视为“隐形冠军”。

传承弘章投资研究驱动的传统,2018年起,我们就开始深入研究预制菜产业,如今非常开心看到预制菜赛道成为风口,并吸引了优秀的企业与创业者加入。很荣幸能从投资的维度分享弘章在过去几年中对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测。

说起预制菜,首先要厘清概念。很多人对于预制菜的印象是速冻菜肴,这只是狭义的预制菜。预制菜并不是一个新业态,而是长久地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在近几年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预制菜产业链和价值链被重新分配,并成为火爆的赛道。

从广义的维度看,预制菜可视作多个品类的集合,是食品加工、餐饮业工业化进步的产物,预制包括食品加工半成品与成品。以温度划分,有常温、冷藏、冷冻等形式;以品类形态划分,则有速冻菜肴、烘焙半成品、中式面米、速冻肉制品等调理食品与净菜、常温料理包、自热食品等多个种类。

狭义的预制菜只包括速冻菜肴食品,但从投资的维度看,广义预制菜所包含的种类都在考察范围内。

因此,虽然预制菜的边界比较模糊,但更加清晰的定义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预制菜。弘章将广义的预制菜从从原材料管理难度和加工水平两个维度,进行更精准的切分。

如图所示,类似于安井、圣农等细分赛道的头部品牌,会以核心赛道为起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外扩。但预制菜行业中没有一家通吃的状态,因为边界比较模糊,品类非常丰富,各个企业的竞争仍然要回归产品的核心。

从投资的角度看,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相对成熟,我们在消费品投资方面比较看重的趋势是便捷化。能够真正为用户提供便捷化的消费品赛道和消费品企业,才有长久解决问题和长期发展的基础。

例如,相比于自己在家从头开始制作一道菜,替换为预制菜,大约20分钟的时间。体现出预制菜提升烹饪效率,改造餐桌的餐饮工业化趋势。能够为消费者解决餐饮多样化的需求,增加家庭用餐的幸福感,是预制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从产业链的维度看,预制菜是一个长链条的产业。上游依然是农林牧渔等基本的农产品,以及被很多人忽略的在预制菜里面非常重要的玩家:调味品企业。。

中游有三种企业,一是上游资源型,既有控制上游资源又可以直接服务B端市场的企业,比如新希望;另一种是产品加工型,打造知名品牌和产品,比如安井和三全;第三种是代工型,不控制上下游,但加工能力极强,主要服务B端客户。

下游则是经销商、供应链企业,以及近几年集中出现的可以提供预制菜的社区门店,直接服务B、C双端市场。

很多人说,预制菜的风口来了,是万亿规模的市场。万亿到底从哪来?

据弘章资本统计,按出厂口径计算,中国2020年广义预制菜规模4220亿左右,其中,狭义预制菜1070亿、速冻调理肉制品1200亿、速冻米面750亿、净菜900亿、自热食品130亿。

值得注意的是,B端市场的占比高达八成。实际上,对比美国和日本,他们在处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时,最明显的特征也是B端市场占大头。

中国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分工专业化,以效率驱动发展。

中国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出现,催生出了以供应商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预制菜企业。

2000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出现,但由于冷链等硬件条件不成熟,行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2014年,预制菜行业在B端步入放量期,餐饮行业的人工和租金成本持续上升,驱动着上游餐饮供应链的升级和发展。2020年,疫情影响下,C端迎来消费加速期。

目前,中国人均狭义预制菜消费量只有0.83kg,而日本人均消费量达到5.8kg。从发展空间来看,至少还有5倍的成长空间。

过去几年间,很多优秀的预制菜品牌完成了融资,每家企业都有自身成长的原因和逻辑。从投资维度看,弘章资本对于预制菜企业的投资更看重微笑曲线,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盈利能力和单品规模,均已跑出了龙头企业。

一条主线是盈利能力强,以定价制胜,获得产品定价权,打造上游原料壁垒和制成工艺壁垒,还能获得观念溢价,比如,佛跳墙属于典型的消费观念高定价,其实际成本并不高,但在很多消费者的观念中是满汉全席的一部分,因此能获得高溢价。

第二条主线是通过盈利能力做大单品,通过对上下游的管控实现效率制胜。在可标准化程度方面,面点好过菜肴,西餐优于中餐,中餐的菜系非常丰富,地域限制较强,单一品牌很难囊括全口味。而在应用场景方面,渠道多样化、产品需求差异度小、渠道覆盖空间大、B端和C端渠道可以同时覆盖的品类更容易产生大单品。

最后,对比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市场,很多方面值得借鉴。

对比中餐,西餐的操作简洁度更高,餐饮连锁化率也更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中国市场的连锁化餐饮品牌也会越来越多,连锁餐饮对于上游的需求正是预制菜。

此外,美国在食品工业化和食品科技方面的优势也值得借鉴,美国速冻调理食品更加便捷,能够渗透包括餐饮、食品加工、家庭烹饪等各类消费场景。

在日本市场,经历了60年的发展,冷冻食品产业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日本总消费量中预制半成品食材已占六成,最初的推动力是冰箱和微波炉渗透率的提升。

而在中国市场,近几年来也出现了相似的驱动力,空气炸锅等小家电蓬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预制菜的普及。

日本预制菜餐饮渠道起量的先决条件是冷链,而核心推动力是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在B端放量过程中,预制品占比不断提升,原材料逐步从粗加工转为深加工。

此外,日本预制菜产业还有一点与中国市场相似,就是C端滞后于B端起量,因此会有B转C的关键点。伴随着B端品类向家用途径的迁移,厂家不断将B端畅销品技改成微波产品进入C端市场,日本预制菜市场B转C的关键词“微波炉化”和“爆款”。

从成长周期来看,日本冷冻食品行业的增长趋势是稳步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行业竞争中,大公司依靠效率优势,快速蚕食小厂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

品类和技术的迭代是日本冷冻巨头扩张的核心,这是最值得中国预制菜企业借鉴的,技术是产业发展和竞争的最终阶段,也是区分预制菜企业实力差距的关键点。

在中国的食品行业,速冻面点已经进入成熟期,火锅食材进入成长期,速冻菜肴是蓝海,也是典型的增量市场。中国预制菜处于导入期,市场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FN商业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FN商业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fn24h.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观潮新消费

观潮新消费

790篇文章

国潮产业新媒体,以媒体和产业思维服务品牌,为中国品牌发声,陪中国品牌成长,打造国牌产业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

最近更新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