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第二种性格
作者 | 王叁
来源 | FN科技(ID:FN-24H)
8月12日,理想汽车登陆港交所。
自2020年7月登陆美股纳斯达克以来,短短一年的时间,理想汽车再次登陆港股,成为继小鹏汽车实现双重上市后,第二家双重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连续创业二十余年的李想,第三次站上了IPO的舞台。三次创业的摸爬滚打,并没有让他变得世故圆滑,反而让这个沉默内向的人变得“开朗”。
01 一个理想
1981年出生于石家庄的李想,曾是风靡全国的80后创业四大天王。这个称呼始于2008年,李想与茅侃侃、戴志康、高燃一同作客央视经济频道《对话》栏目的时候。
李想的少年时代与大众认知中的80后没有太大区别。8个月大时就被外婆带回沧州抚养,直到7岁上小学才回到石家庄。
中学时期的李想是狂热的电脑迷,买不起电脑,就把所有的零花钱用来买电脑期刊。后来,他的父亲用几个月的工资给他买了一台奔腾133。1996年的8000元,为李想的理想插上了翅膀。
拥有第一台电脑之后,李想对于这一新鲜事物的认知终于不再是纸上谈兵。于是他很快就发现,曾经自己痴迷的计算机期刊实际上漏洞百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还不如自己写。
理论总要结合实践。李想在某一节课堂上灵感爆发,写下洋洋洒洒五千字装机心得,并寄给了《电脑商情报》。两周后,这篇稿子被采用,李想收获了第一桶金。
几百元的稿费对于当时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巨款,李想开始大量写稿,被《电脑报》等主流刊物多次采用,一个高中生的业余收入达到了普通上班族的水平。
1998年,互联网浪潮已经在国内兴起,高三学生李想也建立了一个名为“显卡之家”的个人网站,并刊登自己写的电脑显卡相关文章。
高三学业繁重,李想早上四点就起床写稿,在去上课之前更新网站。由于文章质量高、更新频率稳定,“显卡之家”很快有了广告收入,以每万次曝光收费10元的报价,一个月的收入达到了2万元。
高考来临的时候,李想通过个人网站赚了10万元,但这显然是以学业为代价。李想在学业和职业的选择题上没有太多犹豫,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一个月赚到父母加起来半年收入的理由能否换来放弃高考的许可,但父母竟然意料之外地没有太多反对。
于是,李想正式开启了创业路。
他先找到了比他大四岁的樊铮,同样是做网站的石家庄人,刚刚从河北科技大学毕业去了深圳打工,被拉回石家庄一起创业。一年后,同样比李想大四岁的邵震加入,成为第三名合伙人。
2001年,公司改名为pcpop,也就是泡泡网,业务范围从显卡拓展到所有电脑硬件。李想做运营,樊铮懂技术,邵震独自去北京开辟市场。
随后的几年中,泡泡网不断壮大,直到它的面前只剩下两个对手:太平洋电脑网和中关村在线。
李想后来说过一句可以作为他性格标签的话:“如果在一个行业里做不到第一,情愿不做。”
这句名言可以反推出当时李想内心的压力和动力,即使泡泡网已经成为行业第三,但面前的两座大山很难一步跨过,因为泡泡网自身的发展也并非全无问题。
李想的解决方案可以总结为三个方向。
一,业务拓展。在电脑资讯以外寻找新的行业,在房地产、旅游和汽车三个初步选项中,李想选定了汽车。
2005年,名为“汽车之家”的新网站上线,在汽车类网站这个被李想描述为“对手没有一个能打的”的行业里,很快就发展到头部。
二,人才引进。汽车之家做大做强后,从泡泡网分家,同时管理两个公司的李想力不从心,亟需帮手。
在投资人薛蛮子的撮合之下,秦致加入汽车之家,被称为互联网公司人才招揽领域的经典案例。
当时,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秦致,带着IBM和麦肯锡的工作经验在265网站担任COO,后来265网站被谷歌收购。秦致寻找下家,薛蛮子是265网站和汽车之家的共同投资人,推荐秦致加入汽车之家。
在李想后来的描述中,秦致的加入,“把我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企业,而不一个简单的公司和网站产品。”
如果李想的评论不足以概括秦致加入的意义,那汽车之家在第二年营收翻几倍、用户数增长至全国第一的数据肯定可见一斑。
三,引入资金。汽车之家发展太快,用户量提升给服务器、带宽和人工成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即使收入也在增长,但不足以抵消资金压力。
李想找过IDG资本,但当时的IDG投资合伙人周鸿祎并不看好这个项目。薛蛮子用100万美元的投资换来15%的股份,但依然不能帮助李想彻底解决资金问题。
那是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着整个互联网行业,汽车之家的现金流几乎断裂,直到李想终于等到了来自澳洲电讯的7600万美元投资。
但这笔投资,让李想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由于汽车之家等的是救命钱,澳洲电讯的投资换走了55%的股份,李想的股份已经稀释到5.3%,这让他萌生了退意。
在秦致的劝说下,李想总算“熬”到了汽车之家在2013年上市,但2015年,李想依然选择了离开。
02 两个项目
李想的商业人生始于电脑,辉煌于汽车。
2003年,泡泡网刚刚步入快速发展期,22岁的李想就买了第一辆车。当时他自己都没想到,后来他会拥有几十辆车,做了汽车网站,甚至卖了几万辆车。
2014年4月22日,特斯拉总裁埃隆·马斯克首次来华,亲自向首批中国用户交付特斯拉ModelS车钥匙,传达出其对中国市场不加掩饰的野心。
被马斯克亲手递过车钥匙的首批8位用户,随便哪个的身份都是极好的宣传媒介,云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CEO汪东风、UC优视董事长兼CEO俞永福、时代集团执行副总裁潘燕明、合一资本董事长许亮、著名央视电视制作人张涵、三一投资总经理董晓栗,力帆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尹喜地,以及时任汽车之家总裁的李想。
在当时媒体的报道中,33岁的李想被定义为“创意天马行空”的电动汽车玩家,他在交车仪式上对于马斯克“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企业家”的评价也只被定义为谈吐幽默,还没有人解读出“学习”的真正含义。
同年国庆节期间,李想的朋友李斌约他聊天,易车网创始人和董事长的头衔让李斌在商业领域站在李想的对立面,但不妨碍两人的私交。
李斌说要自己造车,并询问李想是否加入。李想的答复是投资1500万美元,成为蔚来汽车的原始股东,但合伙人就算了。
李斌没有坚持,李想再次和他成为了同一条赛道的对手。
2015年6月30日,李想宣布不再担任汽车之家总裁;2015年7月1日,李想宣布车和家成立。
当时,造车新势力蠢蠢欲动,但依然被总结为“外行人造车”,连马斯克也不例外。但在汽车资讯领域工作多年,李想认为自己是国内最懂车、最懂用户的人。
车和家最初的产品规划有两个项目,其一是SEV,一款全称为Smart Electric Vehicle的小型智能电动汽车。这款定价几万元、时速不超过45公里、小到可以把电瓶拿回家充电的车型,像极了2020年爆火的五菱宏光mini。
李想曾对这款车型寄予厚望,投了2亿元打造研发和生产线。车和家的启动资金中,有李想自掏腰包的5000万美元,还有樊峥、秦致等人投资的1000多万美元。在2016-2017年,又获得了7.8亿元和6.2亿元的两轮融资。
但辛苦打磨了两年之后,李想依然没有拿到生产许可,因为国内低速电动车政策依然没有出台。
当时,国内低速电动汽车处于灰色地带。按照政策,时速在40-70公里的电动车均被定义为“代步车”,没有合法的汽车牌照,也不能走机动车道。而李想当初赌的,是国家会参照欧洲做法,出台低速电动车合法化的相关政策,不过却没能等到。
2018年年初,在获得30亿B轮融资后,李想宣布暂停SEV项目。
无奈暂停SEV项目后,李想开始全力运作第二个项目理想ONE。这是一款中型SUV,主打增程式油电混动。
以往的混合动力是既能用电又能烧油,增程式油电混动则是平时用电,没电时用燃油发电,从而实现全程用电。
这种驱动方式让理想ONE号称续航达到800公里,并打出口号“没有里程焦虑的智能电动汽车”,但以略显“投机”的方式切入了电动汽车行业当前最大的痛点之一,在宣传层面引人诟病。
简单来说,增程式电动车是串联式插电混动,有发动机,但靠纯电驱动车辆。其最大优点是没有里程焦虑的同时保留了纯电驾驶体验,不过由于要经过多次转化,能量损耗也会增加,尤其跑高速时会更费油。
2018年10月,车和家正式推出智能电动车品牌——理想智造,并发布了首款产品理想智造ONE。同年年底,车和家6.5亿元全资收购了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获得了生产资质。
2019年3月,理想智造更名为理想,次月就正式开始接受预订。目前,理想ONE是理想汽车的首款产品,也是其目前销售的唯一一款车型。自2019年11月实现量产,截至2021年7月31日,理想ONE的累积交付量超过72000辆。
2018年3月,滴滴与车和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4 亿创立“桔电出行”,滴滴持股51%,理想持股49%。那一年,滴滴和31家车企、动力电池供应商签约,打造大出行领域的“洪流联盟”。
理想汽车在2020年登陆美股的时候,美团和王兴合计持有理想汽车24%的股份,甚至超过了李想本人的21%,而字节跳动和张一鸣也参与了上市时的基石投资,成为股东之一。
程维、王兴、张一鸣罕见“同台”,这是乌镇那次闭门论坛之后就没有重现过的“盛况”。
03 双重上市
2021年7月,冲刺港股二次上市的理想汽车迎来捷报,共交付了8589辆理想ONE,环比增长11.4%,同比增长251.3%,单月交付量首次超过8000辆。此前6月,理想汽车的上险量为7827辆,超过了蔚来、小鹏。
仅从交付量层面看,理想汽车连续两个月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一。
理想汽车赴港上市的招股书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营收35.8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的8.51亿人民币,营收增长超过320%。
随营收增长的,还有毛利率。2020年第一季度,理想实现毛利润0.68亿元人民币,毛利率8%。到今年第一季度,毛利润达到6.17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上升到17.3%。
以这样的成绩冲刺港股双重上市,或许可以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但事实上,截至目前,理想汽车依然处于持续亏损状态。据理想此次招股书数据,2020年一季度,理想亏损0.77亿人民币,今年第一季度亏损幅度达3.6亿人民币,亏损增长超过360%。
当然,这与持续加大的技术投入有关。年初的电话会上,理想汽车表示,2021年研发费用将达到至少30亿元。随着在自动驾驶和新车型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预计未来3年内,未来的研发费用将达到每年60亿元。
急于上市,不管是当初冲刺美股还是如今港股双重上市,理想汽车都稳居造车新势力第二的位置,根本原因可能是“缺钱缺怕了”。2019年,理想汽车曾经遭遇资金危机,李想拜会了一百多家投资机构,最后还是王兴出手才渡过难关。
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登陆港股可以被纳入港股通名单,从而引入A股投资者,或许是为了将来回归A股铺路,甚至实现“三地上市”。
港交所对二次上市的硬性要求是“需在合资格交易所拥有至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合规记录”,因此,蔚来可以在港股二次上市,但小鹏和理想只能双重上市。
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小鹏、理想的股票不可跨市场流通,而二次上市相比双重上市,能有更多的豁免和优待政策。
除了对于资金的迫切需求,还有急需转移的关注点。第三次创业的李想从未感受过C端市场如此汹涌的质疑,断轴、自燃的负面事件频发,理想汽车的应对显得非常吃力。
2020年11月6日,理想汽车宣布“召回”生产日期在2019年11月14日至2020年6月1日的理想ONE电动汽车,共计10469辆。在此5天前,理想汽车表示将为2020年6月1日及之前生产的理想ONE“升级”球销脱出力更高的前悬架下摆臂。
实际上,截至2020年10月31日,理想ONE累计发生前悬架碰撞事故97起,其中有10起发生了前悬架下摆臂球头从球销脱出的情况。
“召回”与“升级”,难以掩盖补救安全隐患的意味。
与此同时,对于增程式技术的质疑再度复苏,最大的质疑在于燃油换电的方式根本无法顺应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的初衷。
大股东王兴第一时间力挺:我从来不试图说服别人“买”理想ONE,我只是建议他们试一下理想ONE,开一开,坐一坐,自己感受一下再做判断。有些人碰都没碰过理想ONE,仅凭所谓行业经验/理论/常识就直接唱衰,呵呵。
但李想本人并不能淡定地给出一句“呵呵”。在2020年8月举办的理想汽车用户日上“出口成脏”,开启骂街模式,“我先说难听的话,TMD,一帮搞臭技术的,天天冲我们XX,什么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请问,他们TMD搞出来屁技术了?”
今年7月,理想汽车深陷“水银门”困局,又是李想亲自发微博公关:“造谣我们用水银的人和媒体,祝愿你们血液里流动着水银,脑子里装满了水银!”
一系列“顶级”公关操作之后,李想在出货量登顶之前,就实现了进入某个行业创业就要拿第一的梦想,被称为车企创始人骂街第一人。
很少有人提起,李想创业路上的第一次危机是由于他本人的“沉默寡言”。当时,泡泡网约一半员工辞职,网站最重要的编辑岗位甚至流失了70%的员工。李想将这次危机归根于沟通不够,他评价当时的自己是“非常非常内向、甚至有点自闭的人”。
显然,如今的李想已经养成了第二种性格。
而深藏于舆论危机之下的,还有押宝单一车型的隐患。目前,造车新势力们都已经开始多线布局,蔚来、小鹏都开始打造轿车产品线,而蔚来汽车进军低端市场的野心,在瞒了很久之后也终于瞒不住了。
但理想汽车目前的在售车型依然只有理想ONE,按照理想汽车已经公布的计划,其新款车型预计2022年才上市,而且新车型仍然是增程式。
今年初,上海市宣布从2023年1月开始不再给增程式电动汽车绿牌。不管理想汽车是否承认,全国多地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身份认定已经开始收紧,燃油发电机的存在会越来越尴尬。
理想汽车的招股书中提到,将进行两款高压纯电动车开发平台——Whale平台和Shark平台的研发,将从2023起每年推出两款纯电动车。还会在未来三年,面向高速公路、城市区域等高频用户使用场景,在国内多个城市建设高功率充电站。
而早在李想“说难听的话”之前,他就曾表示“增程式电动汽车摘掉发电机,就可以直接变成电池动力汽车”。这显然是默认了增程式作为过渡方案的身份,纯电动才是大趋势。
对比当初李想对于诟病增程电动的反击,这是客观意义上的妥协,如果当初就顺势描述对于纯电动的规划与憧憬,何尝不是皆大欢喜。
但相比于前两次创业,80后创业代表中唯一仍在创业的李想,显然不想再控制自己的脾气。
04 结语
理想汽车登陆美股之后,李想曾在公司内部信中如此描述理想的“理想”:五年后,理想要占据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20%份额,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并跻身世界前三。
从蔚来汽车抢跑美股,到理想汽车与小鹏汽车接连实现双重上市,造车新势力三巨头的地位已经基本锁定。如今,蔚来依然以720亿美元的市值领跑,小鹏以几十亿美元的微弱优势领先于理想。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只做第一”的泡泡网面对两座大山选择另辟蹊径,汽车之家在“没有对手能打”的汽车类资讯领域登顶。在第三次创业的路上,本就是另辟蹊径切入行业的李想,再次与两座大山站在了一起。
猜你喜欢
国潮来报|千亿营收、百亿盈利,李想的理想仍在延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能源车企的战略重心正在从大单品转向矩阵化布局,规模优势的重要性再度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