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可真有趣
趣头条被央视315晚会点名后,事情的发展突然变得很有趣。
在趣头条APP内搜索关键词“315”,窃贼插件、宝骏变速箱、万科精装房、海参敌敌畏、过期汉堡王的文章都有了,唯独没有关于趣头条的。
讲道理,人家当然不会把负面放到自己的APP里,但被点名之后的火速回应传遍了网络,唯独没发到自己的平台上,这就有趣了。
如果没有其他渠道的话,趣头条的用户们根本无法在自己忠实使用的平台上获知这家平台被点名的消息。
而这些用户,真的会去其他平台看“新闻”吗?
早就有的隐患
2018年9月14日晚,趣头条在纳斯达克敲钟,以发行价7美元开盘后一度暴涨190%,最终收盘涨幅定格在128%,市值46亿美元。
当时,趣头条在上线两年零三个月后登陆美股,刷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上市速度记录。
但就在趣头条上市第二天,新京报社官方账号独角鲸科技发表题为《暴涨128%的趣头条“黑五类”广告存疑》的文章,明确指出趣头条缺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两大牌照的隐患。
也就是说,在当时那个时间点,趣头条的内容还不算“新闻”,那么趣头条的用户看不看新闻呢?
如果看新闻的话,有没有看到这篇呢?
此外,该篇文章中还提到了趣头条过分依赖广告收入,尤其是黑五类广告的监管问题,正是此次315晚会点名趣头条的原因。
广告问题一直伴随着趣头条的造富之路,并不是315晚会才出现的。
2018年11月29日,央视网报道,记者调查曝光趣头条以“刷新闻赚现金”的噱头,以现金补贴鼓励用户阅读、转发并推荐好友下载,看似收获了用户时长和忠诚度,却由于传播内容的低俗、低质,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甚至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2019年5月15日,新华社官方微信发布《“趣头条”等APP号称“看新闻能赚钱”,真相原来如此……》,直接点名趣头条等网赚资讯App不具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同时批评这些平台上的“新闻”多为猎奇、八卦等垃圾信息,“看新闻能赚钱”只是广告噱头,提现充满套路。
2019年6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约谈趣头条等曾宣称“看新闻能赚钱”的资讯类平台,要求相关企业加强广告发布前审查把关,杜绝发布虚假违法广告;同时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此类玩手机、刷微信轻松赚钱的广告,以免上当受骗。
半年后,同样在上海,趣头条拿到了期待已久的两证之一。
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网消息,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准许其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转载、传播平台服务。
“内容”是趣头条的切入点,“推荐”是其主打形式,那推荐的内容到底是用户喜欢的还是趣头条希望用户喜欢的呢?
如果真的是用户喜欢的,为什么在趣头条上看不到其官方对于黑广告事件的声明呢?
是因为用户不喜欢吗?
离不开的广告
广告,是趣头条商业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2018年3月,趣头条完成由腾讯领投的超2亿美元融资;2019年3月,趣头条获得阿里巴巴1.71亿美元投资。而且趣头条背后还有顺为资本、小米、光源资本等资本机构的身影。
但是,趣头条依然缺钱。
2018年,趣头条净亏损19.458亿元,2019年净亏损26.893亿元,2020年Q1净亏损5.3亿元。
趣头条获取新用户的口号是“看新闻能赚钱”,用现金奖励刺激用户登录、拉新及留存,这是典型的烧钱买用户的打法,撒币额度极高。
原趣头条CFO王静波曾公开表示,“中国13亿人口,有11亿是下沉市场用户。”
这11亿下沉市场用户,是趣头条看好的未来,也是甜蜜的负担。
为了补贴用户,趣头条一直入不敷出。2019年,趣头条在市场和营销费用方面的支出竟然占全年总营收的98%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付给用户的阅读费。
除了烧投资人的钱,趣头条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占其营收的九成以上。
所以,自上市以来就面临的黑广告质疑,在新京报、央视网等连环报道后依然屡禁不止,315点名也未必是终点。
况且,对广告营收的严重依赖不是长久之计,难道趣头条自己不知道吗?
当然不是。
除广告外,趣头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营收方式,游戏、小视频、直播等均有涉猎,除了阅读类的米读成为另一款拳头产品之外,还有“悠趣直播”、“实惠喵”、“萌推”、“趣键盘”、“趣优借”等多款产品。
但事实证明,这些细枝末节的收入对于趣头条而言还不成气候。
更不利的局面
比起被315点名而引发的口碑问题,趣头条其实面临着更加危险的局面。
今日凌晨美股收盘,趣头条股价大跌23.04%,报收2.84美元,较2年前上市发行价7美元暴跌近6成,市值仅为7.58亿美元。
也就是说,即使不算315点名带来的股价下滑,趣头条的股价相比发行价也已经腰斩。
2019年12月,趣头条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的财报,在随后的电话会议上,联合首席财务官朱晓路明确提到,截止至2020年,还不会找到非常清晰的盈利路径。
大概一个月后,朱晓路的职位去掉了“联合”,原CFO王静波离职后,由朱晓路接任首席财务官职位。
这是自去年5月起趣头条高管离职潮的最新一个浪头。
2019年5月,趣头条原CEO李磊离职,由创始人兼董事长谭思亮接任。
随后,趣头条原总编辑肖厚君离职,原事业部负责人吴达不再管理趣头条事业部,趣头条北京公司算法负责人Mark、数据中心负责人余瑶和数据分析负责人郭江、北京内容总经理刘晨和北京产品负责人林成伟接连离职。
虽然趣头条官方回应称“一家企业有正常的人员流动,人才引进和员工离职都是极为正常和普遍的事情”,但据燃财经报道,趣头条离职员工透露,裁员优化一直在进行“有很多团队都是一起离开的,有的做增长,有的做商业化,只要数据没有变化,就赶紧换别人来做”。
除了盈利艰难和密集的人事变动外,趣头条真正应该思考的还有“内容”。
在早期起步阶段,趣头条通过海量撒币的方式迅速聚拢了客户,但是内容平台哪个不撒币呢?只不过大部分平台把钱撒给了作者,从而创造了自媒体生态。
而趣头条把钱撒给了用户,虽然扩张迅速,但对创作者的扶持力度就很难保障,这从源头上限制了趣头条平台的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是一家内容分发平台赖以生存的根本,却成了趣头条当前最无法顾及的边边角角。
此外,趣头条还面临着外界的压力。
2019年12月,做空机构Wolfpack Research发布了一份长达56页的报告做空趣头条,趣头条于次日对做空指控一一否认,并表示准备启动相关诉讼程序。
在纳斯达克敲钟的中概股被国外投资机构做空是常事,趣头条的应对及时且有效,但在瑞幸咖啡之后,中概股对于做空事件的应对不再有模版可循。
何况,国外做空机构都是屡败屡战的狙击手,被他们盯上必然不会好受,苍蝇不咬人,但会一直挑战你的忍耐力。
结语
趣头条创始人谭思亮曾在一次采访中解析过趣头条的底层逻辑:一个用户的激励是n元,用户产生的广告ARPU值是m元,只要m大于n,就能产生利润。
且不提趣头条如今已经遇到的用户增长瓶颈,单说315点名之后无法逃避的广告整改,m值必然缩水,n也将随之下降。
但n,不正是趣头条生存下去的底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