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物科技公司「Blue Protein」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解决人类社会蛋白增量需求

FN科技潮壹2023-02-14 12:08 公司
用昆虫蛋白构建可持续营养供给。

西安布鲁普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Blue Protein」)于近期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熊猫资本独立投资,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

昆虫在自然界食物链中本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初级消费者,昆虫具备极高的转化效率及营养价值,为自然界提供着巨量的营养供给。 

「Blue Protein」创始人兼CEO杨朝傑引用了一项来自2006年4月版美国《生物科学》的数据—— 以昆虫作为动物营养来源的角度,昆虫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价值约为500亿美元。 “无论是数据发布的17年前还是现在,人为开发的昆虫应用主流方向仍是宠物饲料或是食用昆虫。而昆虫作为基础营养源向庞大的动物养殖业提供饲料原料的方向,至今仅仅是起步阶段,经过有效的利用放大,我相信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 

去年“两会”亦指出“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可见,这部分的价值过去极少被人重视,近年来却获得高度关注,在全球范围也快速涌现了一批昆虫蛋白创业企业。 

为什么昆虫蛋白应用会有如此转向?杨朝傑 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 目前人类社会的食品体系,已到了必须探索可持续、生产效率更高的蛋白增量时刻。

“以目前的人口总数与食品体系来看,全球畜牧业,包括畜牧业所需的饲料生产占用了大约80%的农业用地,另外每年有超过2200万吨海洋捕捞也是为了向动物养殖供给营养原料 。从这个角度看,现有食品体系的上游资源已不存在大幅度的增长空间。” 尤其最近三年,国际粮食价格持续飙升,全球粮食产量预期下降,进一步扩大了粮食危机的影响范围, 更加剧了人类的蛋白增量需求。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SIWI)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 目前人类仅有20%的蛋白质摄入来源于肉类食品,预计这个比例将在2050年降至5%。 简单来说,一场人类与禽畜“抢”蛋白的局面正在发生。 

如此一来, 新的蛋白增量生产方式自然成为了“救命稻草”, 其中占用资源更少、总体效率更高的昆虫蛋白更被认为是比动物蛋白更可持续的替代品。


昆虫蛋白,为何被看好?


2023年1月12日,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科学)刊登了两篇关于昆虫应用于人类食品及动物饲料的文章,破解全球可持续食物来源困境。 

昆虫是 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繁衍能力最强的物种,目前已知昆虫种类有一百多万种,占据整个已知动物种类的75%,估算其陆生总生物量(或集体重量)约为 10 亿吨,由于普遍生命周期较短,实际每年为食物链供给的总量要远大于10亿吨。庞大的物种数量已形成天然优势,更重要的还在于昆虫蛋白生产的效率。 

杨朝傑介绍, 任何一种蛋白生产路径的基础效率主要由三大方面组成:资源的占用、转化率及转化速度,而昆虫蛋白在这三个方面均有极高的优势, 其中一种名为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的腐生性水虻科昆虫表现最为突出,成为昆虫蛋白方向的主要代表。 

首先是 消耗的原料 。以黑水虻为代表的腐生性昆虫能够以有机固体废弃物为食,从而减少废弃物的额外处理成本。在碳排放方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 ,畜牧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而 每生产1kg昆虫蛋白所释放的温室气体,仅为等量鸡肉蛋白生产的1/300、牛肉生产的1/2850。

在水资源的占用上,养殖昆虫的耗水量也极低。 每生产1千克精细化饲养牛肉,耗水量近22,000升。相比之下,生产1千克食用昆虫蛋白的耗水量仅为1~10升。 

其次是 转化效率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 业组织(FAO),昆虫具有很高的食物转化率,以黑水虻为例,每增重1千克,其需要的饲料比牛少6倍,比绵羊少4倍,比猪和肉鸡少2-3倍。 

最后是 转化速度 。以培育周期较短的白羽鸡为例,该物种自孵化到出栏一般需要42天,体重增加30余倍,而黑水虻自孵化到育肥完成仅需要7天,体重可以增加将近两万倍,且在占用更少的碳排放、水、土地等资源的情况下,昆虫还能不受周期限制,实现全年生产。 


从上游,到覆盖全链条


高效低碳的昆虫蛋白已然成为寻求蛋白增量的新路径。 向产业链上游走,昆虫养殖还可以促进餐厨垃圾的消化处理。

在现有的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体系中,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掉无法有效利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由于这些被浪费的食物仍未能被高效利用,在全球范围内普遍都需要付出额外的无害化处理。而目前, 昆虫可以安全地转化并利用这部分浪费的营养,甚至还能处理数量更加庞大的人畜粪便。

以最终消费环节产生的餐厨垃圾为例,根据住建部数据, 2021年,中国餐饮垃圾产生量为1.1亿吨,约30.18万吨/天。 在餐厨垃圾处理能力方面,自2010年国家启动垃圾分类试点至2020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约6.28万吨/天,仅能消纳餐厨垃圾产生量的20%左右,目前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基于上述餐厨垃圾处理的发展,2013年,「Blue Protein」前期团队以昆虫技术作为新型餐厨垃圾资源利用化的技术为发展起点, 在中国、韩国、马来西亚陆续完成6个大规模昆虫工厂的“EPC+O”的运行,并为超过50个来自于全球初创企业、农业食品企业、环保企业的昆虫蛋白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

“这样的业务模式持续了5年,期间团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发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行业在全球范围未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化养殖,并将昆虫蛋白的效率优势释放出来。”杨朝傑提到。 

2018年,正在读博士的杨逢春进行了一项为NASA开展的科研项目——将黑水虻带上太空,实现将太空站内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蛋白的太空生态循环仓技术。「Blue Protein」CTO杨逢春提到,太空生态循环仓需要全生命周期标准化循环运转能力, 因 此黑水虻的每个生命环节的效率都要做到可控、标准化、自动化。 

从该项目的技术突破中,杨逢春意识到黑水虻从繁殖育种、孵化培育、育肥增重, 每一个细分环节的标准化控制能力建设,是解决黑水虻大规模工业化养殖的核心基础, 从而真正实现昆虫蛋白的效率价值与成本效率优势。 

同时也基于这样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杨朝傑与杨逢春在2020年成立了现在的「Blue Protein」, 以标准化控制能力贯通黑水虻养殖全产业链,作为餐厨垃圾处理与昆虫蛋白生产、应用的中台,同时也为行业提供全链条的软硬件技术服务。


“最佳的商业化路径,一定是先ToB”


如今在昆虫蛋白最热门的应用,莫过于将昆虫蛋白替代人类食用的动物蛋白或是宠物饲料蛋白。 

杨朝傑认为,这样的趋势也是由目前昆虫蛋白的整体技术尚未解决稳定、高效的大规模生产所造成的。

他补充道,对于昆虫蛋白而言,成熟、高效的应用应该是向饲料生产端的蛋白原料供应,降低蛋白使用成本,将畜牧业占用的蛋白留给人类。据FAO估计,到2050年,商业饲料产量需要增加70%,才能满足食品体系对蛋白质不断增长的需求。据中研网测算, 2022年中国饲料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3653亿元,而到了2027年,这一规模有望接近3万亿元——已达到29137亿元的规模。

由于黑水虻蛋白质含量高,可以加工成各种形态,替代目前占生产成本60%-70%的肉类、鱼类和豆粕,“粗略计算,此部分现有全球市场达数千亿美金”。 

杨朝傑透露,「Blue Protein」在2021年已经形成了每年千吨级的昆虫蛋白产能和供应能力,并且与国内头部饲料企业建立了供应关系。

除了对全链条的拆解与把控,技术也是重要的支撑。杨朝傑补充道,「Blue Protein」团队与黑水虻技术发源地——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世界黑水虻之父Jeffery K. Tomberlin教授达成全球战略合作,除了技术合作共享,还达成了博士联合培养计划,公司CTO杨逢春便是该计划所培养并成为了团队的主要技术研发负责人。 

谈及未来关于黑水虻应用价值的拓展, 杨朝傑认为,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工业的几丁质、饲料无抗化解决方案所包含的抗菌肽、凝集素及生物润滑油、化妆油等,都将是今后发展的应用场景。 目前「Blue Protein」要做的是进一步提高技术效率、扩大产能,“形成了稳定、高效的大规模量产,才能使昆虫蛋白得到更多的应用,进而实现减碳、动物蛋白可循环的目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FN商业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FN商业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fn24h.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FN科技

FN科技

337篇文章

国潮科技新媒体,服务中国品牌科技创新,用“前端媒体+后端服务”的模式,为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变革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站式媒体解决方案。

最近更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