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五分钟”,到底应该由谁来给?

FN商业王叁2020-09-11 21:49 产业
无解。

外卖平台文章刷屏的事,本来不太想谈。

说真话吧,得罪人;说假话吧,很多人都说过了。

聊得浅了,不痛不痒;聊得深了,还是得罪人。

但话都到嘴边了,实在不吐不快。

1

时至今日,没有哪个正经营生像送外卖这样,既做生意,也决生死。

“死亡骑士”们与时间赛跑,让交通规则失效,让开车的烦恼,让走路的逃跑,连碰瓷的都放他们先走几秒。

这才是真正的高危行业。

但消费者不知道。

点餐的人,躺在家里或者坐在写字楼里,并不出门。

外卖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为了让人“不出门”才出现的。

所以,消费者并不会亲眼看到出车祸的外卖小哥有多惨。

很多都是,字面意义上的断臂残肢,血流不止。

其实,消费者没必要知道这些。

但问题在于,还有很多同样不该知道的事,消费者却知道了。

消费者能看到,外卖小哥满身大汗赶在最后一秒把餐送到。

外卖小哥进店取餐,电动车被人偷走,嚎啕大哭。

外卖小哥冒着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雨,顶着车流冲到路中间,扶起倒下的路牌。

这些温暖被一再渲染。

你想过没有,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

送外卖危险吗?危险,而且越来越危险

送外卖难吗?难,也同样越来越

危险被刻意忽略,难却一直被大肆描述。

描述就描述吧,还没有改善。

消费者点一份外卖,从外卖员手里接过外卖就算是完成交易。

外卖员路上所经历的顺利或坎坷,不应该由消费者来关心。

每一个接过外卖的消费者,都可能是第二天差点被外卖员蹭到的行人。

那么消费者看到了这些,到底是谁希望他们看到的?

总之,现在你拿到一份超时的外卖,第一反应大概率不是责备,反而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或许人家路上摔倒了呢?或者去扶老奶奶过马路了呢?

可以给差评,但实在没必要。

很多外卖小哥都曾哭诉过,得一次差评,全天的活白干。

所以,《你愿意多给我5分钟吗?》

事情想得再阴暗点,你住在几楼几室,几点钟独自在家,我可能知道了。

那么,《你愿意多给我5分钟吗?》

给吗?

但逻辑完全不对啊!

9点钟拿起手机点外卖,预计送达时间是9点半还是9点35分并没有本质的差别,着急的话可以换一家。

但已经下单了,再多要5分钟,真的是道德绑架。

并不是等不起这5分钟,多少次送餐迟到,都不止5分钟了,太阳不也照常升起么?

但这5分钟,到底应该谁给啊?

真正过不去的坎在于被偷换的概念

点外卖这件事,挑选的是商家,直接接触的是外卖员,但这笔交易的本质是消费者和外卖平台的买卖行为。

但在整个过程里,所有环节中,外卖平台在哪儿呢?

哦,他们在写文章。

2

9月8日,《人物》刊发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报道反映了外卖平台算法系统和骑手实际工作的大量冲突。

“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

“外卖员已成高危职业。”

一篇酝酿了半年时间的报道,信息量极大,案例翔实且细节丰富。将外卖行业不为人知、不想为人知、本不该为人知的真相撕开了一个缺口,任由情绪涌入。

消费者的情绪被拨弄,舆论哗然,外卖平台被动接招。

饿了么拿出了争夺“外卖一哥”的魄力,率先回应。

9月9日凌晨,饿了么以《你愿意多给我5分钟吗?》作出回应。

直言“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

并以两个新功能解决问题:一是在结算付款时增加“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自主小按钮,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不选择;二是针对历史信用好、服务好的蓝骑士提供个别订单的“超时免责”权益。

应对及时,思路清晰,但效果却与预想中的天壤之别。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所讨论的点在于“外卖骑手之难”,难在配送时间之死板,其引导情绪的对立面是外卖平台。

而饿了么的回应,真是好一招四两拨千斤。

再次隐藏了平台,看似把权利给了消费者,但其实消费者又是被动接受。

就像当初被动接受了“外卖员很难”、“送外卖很危险”、“他们送来的是温暖”等设定。

如大水漫灌般汇入你的潜意识,就像绿皮车卧铺里深夜的呼噜声,隔着耳塞冲刷你的耳膜。

你无法逃避,想吐,只能睁眼到天亮。

更有趣的是,央视新闻微博发起“外卖平台设置多等5分钟功能有用吗”调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调查发起后,75%的网友投票给没用。

但很快,支持平台设置“多等5分钟功能”的人数快速增长,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央视新闻直播员白岩松直言:“这神秘的力量难道姓‘水’吗?我坚决反对用‘多等5分钟’解决问题,这样可能让越宽容的人越吃亏。”

我坚决支持白岩松的观点。

“多等5分钟”,虽然是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的选项,但细思极恐。

当一名外卖员手中有两份外卖,一个愿意多等五分钟,一个不愿意,请问哪个会先拿到外卖呢?

愿意多等5分钟的用户,难道反而吃亏?

而且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反而会使问题恶化。

看似被消费者掌握的主动权,实际上却是被转移的责任。

只要“系统是死的”,外卖员的压力就无法消失。

现在可以多等5分钟,下次怎么就不能多等10分钟?20分钟?一小时?一天?

人是活的啊!

外卖员是人,消费者也是人,人是活的,可以变通的嘛!

那系统是死的,设计和维护系统的不是人?

上帝啊,预计送达时间难道是消费者自己选的吗?

是外卖平台自己预计的啊。

为什么要让消费者自己选择要不要多等5分钟?

平台悄悄延长5分钟不行吗?

最无解的在于,可能还真不行。

3

消费者愤怒的原因在于平台对“5分钟选择权”的强制转移。

事件迅速发酵的深层原因则在于情绪的溢出。

本身是冰冷的买卖行为,被交易的一方主动融入了情绪,玩得好了可以用情绪换取利益,玩砸了就成了现在的状况。

根本原因呢?

被刻意引导的消费者,已经再次忘记了问题的核心。

面对《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指责,外卖平台实际上比任何人都先知道问题所在。

但平台选择了避重就轻,这是最妙的一步棋。

“多等5分钟”的解决方式,最好的情况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被骂一顿,或者好几顿。

但如果直面真正的问题,肯定是要伤筋动骨的。

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逻辑。

外卖员所面临的真正难题是什么?

算法。

披着互联网外衣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有三种:外卖、快递、网约车。

都是从时间里抢钱的行业,外卖是矛盾最多的一种。

相比其他两种,外卖不仅要求快,更需要准时。

不仅如此,外卖和快递都是同时进行多笔订单,但快递配送有更长的时间跨度;

外卖和网约车都要随时考虑路线规划,但网约车接、送乘客都不需要精确到极致的定位系统。

外卖平台的算法,是要在海量的商家、用户、路线、订单、配送员之间,用最快的时间形成最合理的分配与规划。

算法,算得出商家与消费者的距离,算得出外卖员的平均速度,算得出大致意义上的最优路线。

但算不出哪笔订单迟了二十分钟才出餐,算不出哪家餐厅藏在角落里,地图显示只有100米,但外卖员要找半小时。

算法只会说,超出配送时间,就要扣钱。

外卖大战中,面对同行的竞争,活下来的外卖平台都是靠“服务”取胜。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服务好坏的标准就是“准时”。

但回忆外卖行业最初的样子,十多年来,外卖行业发展的核心还是“快”。

不如你现在将手机切换成2G网络,刷新这篇文章,或许能回忆起当初那种很慢的生活节奏。

那时候,平均每单外卖一小时才送达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再早几年,送餐上门需要提前一天预定。

由奢入俭难,现在慢了就是会让人不习惯。

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呢?

外卖大战。

几家平台争抢市场,砸钱撒币撑不住了,开始比拼服务,先后推出了“超时赔付”功能。

“准时”成为核心打法,大家都准时,比拼的还是速度。

快,才有订单,才有商家入驻,才有市场份额,才有投资人的青睐和活下去的资格。

也是为了快,才有闯红灯的外卖员,才有因为出餐慢而丢了性命的餐馆老板,才有分秒不让就是要给差评的用户

外卖行业的战车不断提速,但有很多螺丝都没来得及拧紧。

甚至在有人发现之后,他们给车上的士兵提供更坚固的头盔,依旧把他们往战壕里送。

因为战车已经不可能停下了。

面对“为什么要打这场仗”的质疑,还高喊着“人是活的”。

4

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的,其实还是外卖员。

平台不能得罪,消费者同样不能得罪,只有交通规则可以随意蹂躏。

大家在网上为了要不要“多等5分钟”吵翻了天,但在外卖员的世界里,这件事就像没发生过。

“那篇文章太长了,来不及看完。”

从外卖员的角度,这次事件是另一个逻辑。

从最浅显的层次看,配送时间延长,意味着收入减少。

每单延长5分钟,一天少接好几单呢。

用户愿意多等5分钟,也没有哪个外卖员会故意拖到最后一分钟才送餐。

用户不愿意多等5分钟,最后几百米就要迟到,外卖员也不可能闪现过去。

算法是平台的逻辑,外卖员却有自己的规划。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卖员数量高达600万。

这600万名从业者,每一个都是独立思考、独立运行的个体,并不是算法可以简单支配的送餐机器人。

所以,让用户“多等5分钟”,根本没有触及外卖行业的根本。

平台提供了算法给出的建议,但每个外卖员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

这是外卖员与算法的较量。

每天送餐的黄金时段就是午饭和晚饭期间的几个小时,外卖员要在平台安排订单和路线的基础上,推测出更精确的时间和路线。

哪家餐厅出餐慢,哪个小区不让进,哪条路上红灯少,哪个用户爱差评。

这些要靠外卖员积累和思考,在平台算法的大框架下,减少失误,并争取送更多的单。

但外卖员始终跑不赢算法。

他们冒着风险提速,只为接更多的单;但算法认为“行业平均速度”提升,会继续缩短每单的时间。

从一小时,到四十分钟,到半小时。

你以为外卖行业是为什么提速的?

是外卖员与时间赛跑,跑出来的。

他们玩命跑,是为了多接单,多赚钱。

而不是所谓“外卖行业提速”的美称。

所以,系统的算法没有成为外卖员的助力,反而成了阻力。

外卖员本应按照算法提供的“最优路线”来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

商家与用户之间,是多点对多点的复杂模式,外卖员在中间串联。

算法将复杂的订单路线简单化,让每个外卖员可以走最少的路,送最多的单。

但算法却站在了外卖员的对立面。

成为考核指标,成为扣款依据,成为悬在空中的乌云。

外卖员的每一次“生死时速”,都是为了追赶倒计时。

这个倒计时,从来都不是点外卖的人设置的。

但还能怎么办呢?

“你不做,会有大把人来做。”

5

外卖,也许是很多疲惫的人最实惠、最及时的慰藉。

消费者获得了便利,外卖员当然辛苦,他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在危险的边缘漂移。

但是,“外卖员辛苦了”,这句话就是不应该只由消费者来说。

这是外卖员想听的,但远远不是全部。

本文为FN商业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editor@fn24h.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微信公众号ID:FN-24H)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FN商业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