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防疫背后的制造业焦虑

FN商业Han2020-04-17 17:04 公司
在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难”。

作者 | Han

来源 | FN科技(ID:FN-24H)

根据工信部消息,截至 4 月 5 日,我国防疫物资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且按照此前发改委数据粗略估算,截止目前我国或已达到 3 亿口罩的日产能。

(图片来源新华网《新闻分析:我国口罩日产能产量双破亿背后的“硬核”支撑》)

然而时间拨回两个月前,国内还处于“一罩难求”的境地。彼时,国内全品类口罩产能仅为 2000 万只,春节假期的产量更是仅有 1000 万只。

口罩产能在短短几十天内实现指数级爬升,其背后是政策支撑下无数厂家产能升级的结果。且在传统的口罩制造商之外,还有一批跨界口罩生产企业显得尤为瞩目。

2.9万家企业跨界防疫用品

2 月 6 日晚,以制造手机平板游戏机闻名的富士康是最早宣布跨界生产口罩的企业。随后,各行各业多家企业均开启跨界生产口罩之路。

上汽通用五菱喊出“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比亚迪旗下多间子公司开始生产口罩;华纺股份、雅戈尔、洁柔纸业、中石化、爹地宝贝也均投入口罩的生产和研发。

如果将视角从口罩制造放大到整个抗疫所需的消毒用品行业,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跨界生产。

企查查数据显示,强生、百雀羚等大牌日化企业纷纷入局消毒用品市场;三枪内衣、红豆集团、水星家纺等企业开始制造防护服;以服装设计为主业的柏堡龙开启抗菌物料研发;比亚迪除了口罩生产外,还多次扩大消毒凝胶生产线。

自疫情爆发的 2 月初到 3 月底,国内已有 2.9 万家企业新增「消毒用品」等经营范围。

跨界的优势与代价

为什么众多与消毒用品无关的企业可以迅速跨界生产口罩、防护服、消毒水呢?

根据三天完成医用口罩鼻梁条生产线改造的广州电缆有限公司的说法,“由于电缆与鼻梁条在制作原理上是一致的,都是用塑料包裹金属,只要满足医用级技术标准即可。”

类似的原因也适用于富士康和车企生产口罩的跨界。由于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电子设备/汽车原本就是精密复杂的流水线模式,当转战制造难度更低的口罩生产时,只需要修改流水线的步骤就可以完成新的生产任务。

例如汽车组建供应商广西福特科技有限公司就分别于 2 月 6 日和 2 月 27 日,在经营范围中增加“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疗器械”以及“熔喷布”的生产及销售。

(图片来源天眼查)

究其原因,是因为防病毒口罩核心组件与汽车组件来自同一种生产原料。且生产消毒用品常常需要的 10 万级无尘车间更是这类企业原本就具有的条件。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企业生产消毒用品都是举手之劳。

2 月在微博上流传的江西一饮料企业就在疫情期间投资 700 万将饮料生产线改造成了 84 消毒液生产线。根据媒体报道,这条价值超过千万的饮料生产线,由于消毒水的腐蚀性,已经无法再次用于饮料生产。

(图片来源梨视频)

跨界的无意和有心

虽然如今国内防疫用品已经实现了“供给自由”,不过企业跨界似乎还没有按下暂停键的意思。

格力在 2 月 18 日宣布成立子公司珠海格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第 Ⅱ 类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紫外线消毒设备、生理参数分析测量设备、手术室感染控制用品等专业设备的设计、制造和销售。

虽然这样便于口罩生产,不过这并不像是疫情期间的临时之举——阵仗也太大了点。

3月17日,董明珠在《疫情后中国制造的新方向》的直播中表示,“疫情发生以后,我看到国家因为没有掌握科技而出现的医疗设备短板,这个是必须要解决的。所以我们在公司宣布,拿十个亿投资到这个领域”。

显然,这种规模的投资“蓄谋已久”——除非是董小姐与雷总临时兑现了 10 亿约定。

即便动作如此之大,董小姐也并非家电跨界医疗“第一人”。

早在 1996 年, TCL 就已经成立了TCL医疗放射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而海尔则与在 2005 年成立的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存在千头万绪的关系。与海尔同样诞生于青岛的家电企业海信,在2014年成立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并预计于今年上半年上市。

至于制造业为何要跨界医疗行业,董小姐在 3 月 17 日的直播中已经初露端倪:格力2月份销售额基本为0,损失销售额约 200 亿,这相当于格力 2019 年一季度营收的一半。

即便董小姐强调“全年发展不能单一地看一个指标,而是要看综合指标”,但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2 月 20 日发布的《2020年国际工业统计年鉴》显示,目前全球制造业增长率已连续第二年下降,其中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已从2018年的6.2%下降至2019年的5.5%。

无论如何,制造业都到了寻找新增长点的时点。

(图片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9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

除此之外,伴随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未来全社会对于健康、医疗势必会有更高的需求。

根据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估算,医疗设备 2017—2024 年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 5.6%。虽然医疗器械 11%-12% 的利润率不及金融、管理和互联网等行业,但依然令仅有 5%-6% 利润率的制造业望尘莫及。

加之传统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之间有诸多契合点,两者之间的合作或将日益深化。

不过相比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目前国内企业在医疗设备行业的表现并不亮眼。

根据 Qmed 发布的 2019 年全球医疗器械公司营收 Top100 中,仅 7 家中国公司入围,美国更是几乎包揽医疗器械公司营收前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同于家电和制造业以性价比为主导,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准入需要一套严格的要求,对于认证以及论证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

与此同时,医疗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该领域具有显著的头部效应,对于新入局者来说,无疑需要较高的成本进行技术积累、建立市场信用,至少制造企业曾经的成功经验无法轻易复制到医疗领域上来。

总之,在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难”。但危险与机遇总是相伴而生,如果能将疫情转变为机遇就势崛起,也许跨界的制造业又能缔造出下一个中国制造

本文为FN商业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editor@fn24h.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微信公众号ID:FN-24H)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FN商业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FN科技

FN科技

338篇文章

国潮科技新媒体,服务中国品牌科技创新,用“前端媒体+后端服务”的模式,为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变革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站式媒体解决方案。

最近更新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