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猪肉涨价135%,但通货膨胀不会到来

FN商业Han2020-03-23 21:18 产业
随着逐步复工,消费潮似乎并没有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反而以为会喝爆的奶茶咖啡纷纷涨价。

作者 | Han

来源 | FN科技(ID:FN-24H)

在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一段日子里,被疫情压制着热情的消费者和商户望梅止渴般的期待着疫情缓和后狂风暴雨般的报复式消费。

之所以有这种奢望是因为大家脑补了一种场面:大家在家里面憋太久了,当解禁的闸门一放开,就开始疯狂的消费娱乐,把欠下的全都补回来,把没嗑的奶茶火锅全部吃回来!

然而实际情况跟预期大相径庭,随着逐步复工,消费潮似乎并没有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反而以为会喝爆的奶茶咖啡纷纷涨价:喜茶宣称由于原料成本变化,部分产品从 2 月中旬涨价 1-2 元;瑞幸咖啡包括旗下小鹿茶,根据「正常的运营政策调整」全线商品涨价 1 元。除却奶茶的涨价,以猪肉为代表的食材更是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原本在概念里一直稳居 16、17 元的生猪肉,如今已经轻松卖过30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 3 月 16 日在 2020 年 1-2 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国内 2 月份 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5.2%,而综合 1 月份 CPI 同比涨幅 5.4% 的数据来看,破 5 的物价涨幅还是比较高的。看着 1 月份创下八年新高的 CPI 涨幅,联想到疫情期间囤货的场面,让人不禁推测,通货膨胀是不是要来了?

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在分析物价上涨甚至是通货膨胀之前,需要先区分二者有什么异同。笼统来看,「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似乎都是拿更多的钱才能买到过去等量的商品。不过背后的机制却是大相径庭。

首先是「通货膨胀」,其中的「通货」是指市场上的货币,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通货膨胀本意为货币流通数量增加而使得物价水准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最著名的通货膨胀,当属2009 年津巴布韦发行的面值 100 万亿折合美元 1 美元的津巴布韦元以及1923 年德国能购买一个面包的2000亿马克。

而「物价上涨」则要容易理解的多,就是简单的「商品价格上升」了。通常是用来描述商品价格短期内的表现。当商品价格在相当长时期内持续上升,这种状态下的物价上涨也是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

不过无论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 月 CPI 涨幅破五,还是普遍感觉到的猪肉吃不起,都属于短时间的物价变化。而某段时间的「物价上涨」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物价短期上涨

还是回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 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1.9%,非食品价格上涨0.9%,这呈现出这波物价上涨的两个特征:以猪肉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涨势较猛;以汽油等能源为代表的非生活必需品表现稳定。

在食品这一品类中,畜肉类价格上涨87.6%,而猪肉更是一骑绝尘价格上涨135.2%,影响CPI上涨约3.19个百分点。

造成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受到了疫情影响。从供给方来看,由于各地的交通管制措施严格执行,导致物流受到影响,无论是原来的收货还是转运都无法高速运行;而由于复工的推迟,导致生产人力以及销售渠道都没有得到及时展开,市场供货和销售都受到了限制。而从需求方来说,由于对于疫情的恐慌,大量居家隔离的民众开始囤货。刚需的食品,尤其是能提供蛋白质和能量的肉类受到了哄抢和囤积。在供求两相作用力的驱动下,食品价格持续走高。

除了肺炎疫情的影响,猪肉的涨价在国内也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自从 2018 年 8 月首次在国内发现非洲猪瘟,截至2019年7月,国内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根据2019 年公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生猪存栏 31041 万头,下降 27.5%,供给量的下降也促使猪肉价格持续攀升。

不过情况也许不久就会得到缓解:一方面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共同采取措施于 1 月份调减了 1.4 万个生猪禁养区,恢复生猪的生产。另一方面,由于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民众在猪肉的消费比例方面有所下降,可以预见的是猪肉价格在提升 CPI 方面的影响将会减弱。

而放大到整体的食品消费方面,随着全国各地肺炎新增归 0,运输销售复工持续进行,民众对于商品供给的恐慌情绪得到缓解,食品价格预计回归平缓。

非生活必需品方面,受到全球油价下跌的影响,汽油、柴油等原油制品环比下跌超过 5%。

医疗防护用品方面,虽然在疫情高峰期出现了口罩供应不足,温度枪价格飞涨的现象。但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随着企业在疫情中恢复生产、增加产能,这类商品的价格已经恢复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

结合历史和国际数据,疫情对于中国类似体量的国家物价的影响通常不会持久。2009 年美国的甲流 H1N1 以及 2015 年巴西的寨卡病毒,均未对美国和巴西的经济走势产生深刻影响。而 2003 年国内发生的非典,当年二季度 CPI 同比涨幅低于 1%,也未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

总之,疫情之下的物价上涨,是典型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由食品价格提升带动的 CPI 上升。不具备通货膨胀常常表现出的「物价全面上涨」。

无需恐惧通货膨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9 年 10 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全年的通胀升幅为2.9%,这一数据符合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左右」的预期。中国从 1997 年,CPI 便常年处于 2.7% 涨幅的温和范围,除 2008 年和 2011 年外,多处于1-3% 之间。

通常来说,在经济学中稳定的小幅度通货膨胀是有利的。当通胀率处于 2-3% 范围时,通胀被称为经济的润滑剂,因为物价的小幅度上升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刺激企业的进一步投入,提高企业的生产。

而当通胀率高于10%,就会被称为急剧通胀。此时国民对「通货」即货币的信任产生怀疑,会通过抢购囤积物资,将货币换为硬通货。破坏社会生产和消费秩序,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而对于疫情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的疑问,我们基本可以持否定态度。首先,国内并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基本不存在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更不可能形成货币泛滥贬值,因而不具备货币因素导致通货膨胀的条件。

而对于商品供应情况,更是不用担心供不应求的情况发生。正如风云之声总结的「舆论观察的各种经济问题,鲜有提到供给能力不足的,产能过剩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经济发展的关键更在于创造需求。」以钢铁生产为例:今年 1 月份,在疫情这个大背景下,国内粗钢产量为8430万吨,同比提高 7.2%。对于中国的工业生产加工能力,总体还是应当具有相当信心的。

虽然不同行业存在复苏速度不齐的现象,但经济过热的现象基本不会发生。在中长期来看,物价将会进入稳定的状态。短时间的物价上涨,更像是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

不过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我们应该着眼于应对境外供求关系的变化。毕竟随着国外疫情的加剧,上游供应(如对日本、韩国电子芯片零部件的依赖)以及下游需求(如加工成品半成品供应)都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变化。

本文为FN商业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editor@fn24h.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微信公众号ID:FN-24H)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FN商业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FN科技

FN科技

337篇文章

国潮科技新媒体,服务中国品牌科技创新,用“前端媒体+后端服务”的模式,为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变革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站式媒体解决方案。

最近更新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