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断网求生

FN商业王叁2019-11-06 21:45 产业
越是头部的电子烟品牌所受影响越严重,电子烟行业的出路无非是线下、出海或被传统烟厂收购。

(注意:吸烟有害健康,电子烟也是烟。)

“其实早就想到了,所以做电子烟第一天开始把重点放在线下,你以为做电子烟的都想钱想疯了,但其实也不全是傻子。”这位接受采访的电子烟创业者拒绝透露姓名,但他的观点具备代表性。

1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及时关闭电子烟互联网销售网站或客户端;敦促电商平台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并将电子烟产品及时下架;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撤回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电子烟广告。

一句话总结:国内互联网禁售电子烟。也就是说,当电子烟品牌卯足了劲要大战双11的时候,这盆早在意料之中的冷水终于泼下。电子烟行业如何应对?是早有对策,还是只能断臂求生?

命运的手

作为2019年资本寒冬中仅存的风口,其实电子烟已经很低调了。蜂拥而入的资本和创业者都显得相对克制而收敛,因为这个行业天生就敏感而脆弱。政策出台、监管收严几乎是所有人意料之中的,大家都只不过是在跟时间赛跑。

今年3月,央视315晚会点名电子烟,被视为监管收严的信号。晚会上提到,权威机构测试发现,电子烟除了尼古丁,还含有甘油等成分,在燃烧或者雾化的时候,实际也会产生很多有害的物质,如甲醛等,危害吸烟者和被动吸烟人群健康,长时间吸食电子烟同样会产生对尼古丁的依赖。

7月22日,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电子烟的危害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电子烟监管的研究,计划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电子烟进行监管。

实际上,电子烟领域的相关政策比行业风口来得还要早,只不过有的覆盖地域不够大,有的不够严。

从全国范围看,烟草作为专卖商品,有专门的法律对其生产、销售和服务进行规范。现行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两部:一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另一部是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

对于烟草专卖品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明确为:烟草专卖品是指卷烟、雪茄烟、烟丝、复烤烟叶、烟叶、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烟草专用机械,其中卷烟、雪茄烟、烟丝、复烤烟叶统称烟草制品。

也就是说,这部2015年4月24日第三次修订的法律尚未明确将电子烟列为烟草制品,但从以下相关政策中可以看出,对电子烟的全国性监管只是时间问题。

2018年8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就发布了《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此通告对电子烟的销售管理标准与卷烟一致。

深圳是国内电子烟政策的主要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1月,《电子烟雾化液产品通用技术要求》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织制定并正式实施。2017年1月,中国电子商会(直属工信部)电子烟行业委员会在深圳成立,该行业委员会在2017年底分别发布了《电子烟雾化类器具产品通用规范》、《电子烟雾化液规范》、《电子烟雾通用技术要求》等多项规范。

今年6月底,深圳市出台的新修订版的《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中,通过明确吸烟的概念——指使用电子烟、持有点燃或者加热不燃烧的其他烟草制品,正式将使用电子烟纳入吸烟的范畴进行监管。

6月27日,张家口出台《张家口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将电子类烟制品纳入禁烟范围。

而早在今年1月,杭州已率先实施《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禁止在室内及室外特定场所吸电子烟。此外,香港、成都和秦皇岛等也在今年公布了类似条例,将电子烟纳入吸烟行为并在部分场合对其售卖及使用加以约束。

也就是说,不管国际上对于电子烟利弊的讨论是否有定论,国内对于电子烟的监管已是大势所趋。电子烟从业者肯定比普通人对相关政策的敏感性更强,他们是在睁眼狂奔。相比于电子烟是否有害,商人考虑的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否能赚钱。

谁的咽喉

即使是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即便知道政策迟早要来,电子烟的风口仍然起飞,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
先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全球烟草销售额达到8145亿美元,而国家烟草专卖局在2018年连续第5年利税收入过万亿。同样是在2018年,全球蒸汽电子烟的销售额约为145.2亿美元,而国内电子烟销售额不到8亿。

再加上另一组数据,我国生产的电子烟占到了全球市场的90%左右,美国市场上小烟销量前5的品牌中有3家是由中国电子烟公司生产,大烟销量前5名则全部是由中国公司生产并出口。

也就是说,国内传统烟草的销量在全球范围内占比极高,而电子烟销量占比则极低,旺盛的生产力和被压制的购买力相碰撞,国内电子烟市场的潜力与前景不可估量。

2012-2017年中国电子烟市场规模连年攀升,从0.61亿美元增长至6.77亿美元。于是,追逐风口的资本在2018年密集涌入,众多投资方开始在电子烟赛道中布局,源码资本、IDG、红杉等资本巨头都有参与,随后中小规模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也开始入场。

仅在2018年一年中,就有不少于10个电子烟品牌先后创立,2019年则更多。滴滴前高管汪莹、锤子科技001号员工朱萧木、前同道大叔创始人蔡跃栋、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小米前21号员工钟雨飞,创业明星们都进入了电子烟市场。

烟草市场规模庞大、国内市场尚待开发、资本涌入、品牌叠,这是电子烟行业的爆发的宏观背景,从更细的角度看,控烟政策趋严、烟民年轻化、健康意识觉醒都是电子烟成为热门的推动力。“电子烟是否有害”是国际范围内都在讨论的问题,“代替香烟”也是品牌方大力宣传的点,甚至这种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宣传。

至此,电子烟行业高达千亿的市场潜力只差合适的政策环境就能释放,但明眼人都知道,等来的迟早是严格的管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成人烟草调查数据显示,国内15岁及以上人群使用电子烟的人数大约在1000万。其中,45.4%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得电子烟。也就是说,尚未成型的电子烟行业准备放开手脚大战双十一时,一夜之间被砍掉了近乎半壁江山,而这只是粗略估算,因为禁止发布互联网广告的影响很难评估,而且政策只会更加严格。

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是头部的电子烟品牌所受影响越严重,电子烟行业的出路无非是线下、出海或被传统烟厂收购。产能水平不变,公众认知已经足够,电子烟品牌被断网也未必就全部伤筋动骨,真正的威胁来自哪里?

断网求生

11月1日的《通告》出台至今,已有多个电子烟品牌宣布执行电子烟网上禁售的规定,并表示拒绝服务未成年人。而电商平台方面,仍有主流电商平台可以网购电子烟产品,甚至有电商平台短暂下架电子烟后又恢复搜索。

这与部分品牌方的公告不符,宣布支持网络禁售的同时,用户仍可在网络平台买到其产品,责任难定。由此可见,在卯足劲备战双十一时的紧要关头,网络禁售确实给品牌方和电商平台带来很大损失。

据央视财经报道,在北京市对9家注册地在北京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约谈中,部分网络平台企业承认,目前依然可以搜索到电子烟产品,但将尽快通过先屏蔽再下架的方式陆续清理电子烟。国内网络禁售电子烟已是势在必行,电子烟企业要么转型,要么断网求生。

电子烟相比传统香烟造成的伤害高或低其实是相对的,对于不吸烟却尝试电子烟的人而言,电子烟比传统香烟造成的伤害高100%,因为他们本来不吸烟。这是监管无法触及的领域,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可以通过实名制的方式解决,而电子烟对于非烟民的转化确实是更难解的问题。

不仅如此,电子烟行业良莠不齐的现状也急需快刀斩乱麻。由于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管控,对原材料选择、添加剂使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没有明确而科学的要求,国内电子烟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产品存在不安全成分添加、烟油泄漏、劣质电池等严重质量安全隐患。

央广网记者曾报道,在松岗工业园区某个没有标识的工厂里,仿制一款市场售价为49元的一次性电子烟,出厂价可以控制在10元以内,而生产力在每天三千到五千套之间。这间工厂的负责人称,市面上的电子烟品牌大都是贴牌产品,一家工厂能为数十个品牌代工。

另一家工厂的老板则表示,如果想要在短时间之内获利,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直接山寨大品牌的电子烟。

一个刚刚起步的风口如此乱象频生,仅仅“断网”无法根治。对于行业内正规玩家来说,监管反而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积极力量,粗放型发展、没有标准、谁都能干才是拖垮行业的真正原因。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创业者,及早布局线下躲过了网络禁售对其盈利的损失,但当战场来到线下的每一个烟草门店,他真正的敌人是那些日产几千套、成本10元售价49元的山寨品

因为电子烟技术原理没有看上去那么复杂,所以门槛低,正规厂商会严格调控烟油成分,尽量减少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但劣质产品生产商并不会考虑这些,99%的消费者也不会考虑这些,他们关注的点相同且只有一个:冒烟就行。

当这些劣质品占据市场,电子烟对健康造成的伤害势必将在未来某一天占据舆论的焦点,甚至可能对电子烟正规品牌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到那时再呼吁监管介入恐怕为时已晚。

在商言商

烟草市场太大了,大到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么几个烟民;烟民市场又太“小”了,老烟枪们几乎不爱换牌子,何况只出烟不来劲儿的电子烟。

电子烟的目标人群也因此很受限制。把电子烟当替代品的,既然要戒就彻底戒了吧。觉得喷云吐雾很帅的,不妨反思一下价值观。至于未成年人,趁早还是碰都别碰。

但对于电子烟从业者,在商言商。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前文已经分析了。但以什么方式参与进来,要做哪个环节要赚到怎样的钱,是每个从业者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赚的是干净的钱,绝对会支持每一项帮助行业走向正轨的政策。而隐藏在阴影里的,或许就不是断臂求生那么简单了。

本文为FN商业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editor@fn24h.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微信公众号ID:FN-24H)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FN商业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