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降世和国漫崛起的错觉

FN商业四喜2019-10-20 15:58 产业
在多数产业人士看来,“国漫崛起”的说法充其量只是观众的溢美之词,与其说是赞誉,不如说是捧杀。

作者 | 四喜

来源 | FN科技(ID:FN-24H)

上映12天,26.63亿票房,47.81%排片率,猫眼专业版预计最终票房44.49亿,《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火了。

目前排在实时票房排行榜第二位的是上映6天的《烈火英雄》,累计票房不足7亿,排片率29.86%;早前在宣发上占据优势的《银河补习班》如今已上映20天,累计票房8.47亿,排片率仅剩4.10%。

2019年暑期档已经没有《哪吒》的对手。

上一部在暑期档一骑绝尘的中国动画电影还是2015年的《大圣归来》。事实上,《哪吒》和《大圣归来》确实有很高的相似性。

首先,二者都在有强敌围剿的暑期档爆发,《大圣归来》在同期《捉妖记》的绝对票房优势中夹缝求生,哪吒则在《银河补习班》的强势宣传中口碑逆袭;其次,二者都是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表现的阶段性里程碑,《大圣归来》9.56亿元的票房纪录创下近十年国产同类型影片的绝对峰值,目前26.63亿元票房的《哪吒》则是唯一超过大圣的动画电影;其三,二者题材相近,在宣发上充分发挥了“自来水”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二者都被认定是“国漫崛起”的强信号。虽然在多数产业人士看来,“国漫崛起”的说法充其量只是观众的溢美之词,与其说是赞誉,不如说是捧杀。

骨感的资本收益

从大圣到哪吒,中国动画电影已经不知不觉沉寂了4年。

市场表现方面,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2016年17部、2017年14部、2018年16部,同期产能基本稳定,其中亦不乏《大鱼海棠》、《大护法》、《风语咒》等“国漫之光”。然而票房数据显示,三年来暑期档动画电影票房体量,从2016年的7.19亿元一路下滑到2018年3.75亿元,前述三部影片的综合票房不及《大圣归来》一部影片。

进入2019年,《白蛇:缘起》凭借第一轮上映4.4亿元的票房收获,掀起过今年国产动画电影的一轮小高潮,但和大圣的票房体量相比依然还有一半以上的差距。更不要说在《大圣归来》上映的2015年,位列当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二、三位的影片,总票房刚刚超过1.4亿元。

一个更为宏观的数据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电影工业发达国家,动画电影的票房占整体票房的比例大约在10%至15%,高峰时可以达到20%,而中国近年来该比例维持在8%左右,相比于美国仍然有一倍以上的空间。

产业投资方面,《大圣归来》开启了一个资本推动“国漫崛起”的新时代。公开数据显示,以大圣为节点,2015年到2017年间,国内二次元行业投融资总额依次为14.46亿元、24.5亿元和62.19亿元,单笔融资额从1928万元一路增长至6097万元;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也从1144亿元飙升至超过1700亿元。

大圣拉来的投资热潮似乎一夜之间解决了行业的生存问题,但国漫终于就此不差钱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拿制作成本来说,美国发行一部三维动画电影普遍需要1亿到2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包括大圣、白蛇、哪吒在内的现象级影片都未达到这个量级,且目前国内大部分动画电影普遍需要将制作成本控制在8000万以内。从时间上来说,美国的动画电影平均只需要1年左右,国内同量级的作品通常需要3到5年时间。

此外,资本助力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很容易出现产业分化。据不完全统计,在A股、新三板上市的30家动漫公司中,超过一半由动漫衍生品起家。事实上,这部分业务的确撑起了公司的主要盈利,这也是资本普遍流向产业链下游的原因。与之相对的必然是前期编创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弱势地位,而其恰好是成就一部作品的关键所在。

诚然,投资的逻辑正是用定量的资本泡沫堆积产业基础,再用快速迭代的方式从泡沫中分辨真正的行业精华。只不过4年来的资本投入换来的仍然是中国动画电影极不稳定的输出,以及“资本涌入-产业泡沫-泡沫挤出-资本继续涌入”的无限循环。

如此看来,哪吒很有可能是大圣之后的又一轮资本循环的启动者。

不可持续的生产

《哪吒》的导演饺子在采访中透露过一个有趣的细节——很多外包公司声称《哪吒》让他们的离职率陡然升高了。

像我们做申公豹变成豹子头的特效,有个特效师在那磨了两个月还是过不了。最后他实在逼疯了,就辞职了。那公司就没人做这个镜头了,于是烂尾了,就推回给我们。

没办法,只好再找。

结果新找的公司,正好就是那个辞职员工去的公司。那家公司的老板就把他找来说,听说你做这个镜头已经很有心得了,那就交给你吧!

最后死磨活磨还是磨出来了,还是他给完成了。

——饺子

这段采访资料只是《哪吒》“制作5年、历经66版剧本修改打磨、全片1318个特效镜头,占比80%,由100多家公司超过1600人共同参与制作”当中的一个截面。诚如主创所言,如此浩繁的工程非但不值得骄傲,反而暴露出现阶段国产动画电影工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由于中国动画还没有达到好莱坞动画工艺的极度娴熟,创作者不得不将整部电影拆分成更多碎片化的内容,再对接不同的制作公司,用“你擅长做火就做火,你擅长做雾就做雾”的方式来保证《哪吒》全片1300余个特效镜头如期完成。

即便如此,《哪吒》还是有遗憾。

影片中原本有一处设计,承受天劫的哪吒和敖丙本来是手牵手看遍地球历史回放,然后两人的躯体消失,灵魂留住。饺子在采访中对这个镜头的描述是:

“日月交替,然后斗转星移,地球的地壳裂开,高山变成了平原,然后不断的演变,组成地球的陨石彗星纷纷退回到宇宙中心去,变成星辰,然后整个星辰宇宙坍缩……”

为了制作“地球回放”,创作团队花了五个月时间找遍特效公司,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人会做。最后钱都烧光了,这个镜头也就只能被删掉。不得不说,时至今日制作一部中国动画电影依然显得很费劲,哪吒式的完成度在背靠大型公司的基础之上,也免不了伴随着运气的成分。

工业化显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话题,一位资深数字影视特效人员Jason(化名)为FN科技(ID:FN-24H)提供了一些微观思路,Jason称,实际上国内大部分业内人士甚至也很难对成熟的生产制作流程形成体系化的认知。

“比如特效的最大难点并不在于技术本身,前期的物料、流程、职能把控才是重点。但是如果你和产业人士去聊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很多人就只会拽名词,还是英文的,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懂那到底是什么意思”,Jason称。

由于国内对流程、职能的概念模糊,甚至连摄影棚等硬件的数量都极其匮乏,于是导致了美国一个六七十人的工作组到了中国就只剩一半人;加上资本施压,时间紧任务重,最后难免偷工减料应付了事。

即便个别特效公司可以清楚阐述如何做流程管理,在如今的产业环境中也鲜有用武之地,“从我们业内的观察来看,现在国内动画电影市场并不好,很多公司还是没有什么活干”。Jason认为,虽然市面上看似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出来一个小爆款,但整体体量不够大,供需明显不平衡,至少爆款的需求和市面上特效公司的平均水准之间并不匹配。

Jason举例称,有一段时间华为手机的广告片很火,于是就有甲方直接拿着片中土拨鼠的特效去找国内的特效公司,结果大部分的团队都做不了。最后甲方逢人便说国内的特效产业整体都是垃圾。

这也是大圣和哪吒势必带来的“负面”效应——当横空出世的爆款点燃了市场的预期,资方、观众就再也无法接受质量在其之下的作品;即使在现有的影视工业化水平下,这些偶然的成就并不具有可复制性。

尚待开化的市场

国漫的崛起之路伴随着市场和资本、产业人才相互博弈的过程,这似乎也能解释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中的诸多现象。

比如产业人才缺失。仍然以特效行业为例,某高校动画学院讲师张详(化名)此前曾在采访中称,国内的特效专业兴盛于十年前,彼时市场需求不旺盛导致了很多学生“毕业即失业”;加之b站等网络平台技术交流区的兴起,初级特效门槛不断降低,这相当于“会屠龙术的人多了,但是没有龙”。结果就是现在的大部分高校不再单独开设特效专业,有一些院校则会把特效拆分到其他专业里。

市场体量不仅会导致人才短缺,还会导致人才错配。张详介绍,国内对人物特效的需求比场景特效多很多,强大的市场需求导致是个会做人物的都能找到工作,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整体产业水准不高。相反市场需求小的场景特效会逐渐演化出小众但高精尖的状态,“基本场景特效虽然没什么人做,但是最后剩下的一般都很厉害”。

市场和人才的关系几乎形成了一个奇妙的悖论。

再如中国动画电影内容普遍“低幼化”,这和资本乃至大型企业揣度观众审美有一定关系,但本质上还是由市场表现决定的。一方面,低幼内容的市场根基强大。在2014年各地减少对国产动画产业的补贴力度以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编创、制作都相对简单的国产低幼向动画电影,从业者甚至不惜以同质、抄袭的手段套取补贴。

另一方面,低幼向作品的票房表现也在不断走高。《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电影从2009年开始连续破亿,2014年《熊出没》IP创造2.47亿元的纪录,伴随低幼向动画电影被市场认可,资本倾向于复制成功市场经验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甚至如今的哪吒也一定程度是对大圣、白蛇等传统故事新编类作品的复刻。重复性的作品不断输出,动画题材的多元化就会遭到破坏,尤其是其中的成人向作品、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作品在用脚投票的资本语境中显得贫瘠。

除此之外,张详还将阻碍好作品持续推出的症结同时指向了创作者和观众。“《奇门遁甲》和《妖猫传》是同一家特效公司做的,为什么后者做的好看?”言下之意,创作者的审美水准决定了影片的质量,在核心动漫研发人才不足5万人的巨大缺口下,高质量的原创团队更加万里挑一。

相比于此,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需要更长的时间。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者无非两类人,一类是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消费低下、审美扭曲;另一类就是白领,在豆瓣刚刚看了几部8分电影就自认为有格调的人,其实他们的评判都很偏颇”,张详说,“不是中国出不了大师作品,而是大师作品观众欣赏不了。很少有人会认为我们上世纪拍的《哪吒闹海》比今天的《哪吒》要厉害很多,正如他们会觉得《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远比《无极》精彩一样。”

在张详看来,“国漫崛起”这句话可以从任何人口中说出来,唯独不能借观众的口下结论,因为“没资格”。

即便如此,依然要承认《哪吒》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次成功尝试。它不仅帮助投资及出品方,光线影业旗下的彩条屋摸索出一条品牌化之路,更重要的是让大众和资本明白,优秀的内容一定会被市场认可,在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动画电影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人才、资本和产业协同,最终进入到良性的发展循环。

这是好作品的意义。

本文为FN商业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editor@fn24h.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FN商业(微信公众号ID:FN-24H)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FN商业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FN科技

FN科技

338篇文章

国潮科技新媒体,服务中国品牌科技创新,用“前端媒体+后端服务”的模式,为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变革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站式媒体解决方案。

最近更新文章

猜你喜欢